第三場︰李維怡X羅志明 —〈為什麼電影需要草根?〉
日期:26 MAR 2017 (日)
時間:3:00pm-5:30pm
地點:電影文化中心
嘉賓︰李維怡.《未存在的故鄉》系列創作者之一.影行者藝術總監、羅志明.《棚仔故事》導演
主持人︰陳浩倫先生.紀錄片工作者

簡介︰陳浩倫積極參與《草根電影計劃》,曾拍攝過《美好生活》、《稻米是如何鍊成的》等多套紀錄片,亦與草根階層接觸,鼓勵他們拍攝短片表達自己的想法。李維怡是影行者的創辦人之一,她重視社區/社群與藝術的關係,除了在投身參與紀錄社會事件,更希望把紀錄與言說的能力交還給所有人,近年致力於鼓勵基層人士自主紀錄生活的面貌。而羅志明於進修期間,嘗試用紀錄片方式參與棚仔抗爭運動。過程間不斷反思個人與運動之關係, 希望借攝影機的力量推動事件發展。這三位嘉賓都因為社區、基層人士而開始拿起相機紀錄社區上發生的事,作為紀錄片拍攝者,他們為什麼會想拍下草根階層/請他們自我紀錄呢?他們又如何面對做紀實性錄像創作的困難呢?他們認為紀錄片與基層運動又有什麼關係及影響呢?

*作品放映:陳浩倫及學員作品《失業漢》(選段)、《家書》、李維怡一系列短片及羅志明作品《棚仔故事》

嘉賓簡介

李維怡
社區藝術與錄像工作者、文字耕作者、影行者總監

香港中大文大學新聞及傳播系畢業,後同校主修人類學獲社會科學哲學碩士。
這十年主要在香港從事紀錄片創作、藝術普及化及各種基層平權運動。現為影像藝術團體〔影行者〕的藝術總監,一直努力學習如何將藝術從殿堂想像拉回人民生活的空間。與不同的市民一起共同創作的一系列人文關懷的紀錄片包括:有關灣仔利東街人民規劃運動的《黃幡翻飛處》((2005))、有關紥鐵工人罷工的《紥草根.鐵生花》((2007))、有關中環嘉咸街市生活的《嘉咸.女情》((2009))、有關保衛天星、皇后碼頭的《碼頭與彼岸》((2010))、有關貧民反迫遷運動的《順寧道 . 走下去》((2011))、回顧十年市區重建問題的《街.道—給[我們]的情書》((2012))、思考移民與全球化問題的《未存在的故鄉》系列第一至三部 ((2012-15))等等。有時書寫,文字結集或與他人合集出版的書寫有《行路難》((2009))、《走著瞧》((2010))、《沉香》((2011))、《短衣夜行紀》((2013))。

羅志明
《棚仔故事》導演

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傳播系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碩士。進修期間開始進行紀錄片創作,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進行社會介入,現以接近一年時間接觸棚仔布市場小販,紀錄下棚仔被政府要求拆卸而小販進行抗爭的故事並拍攝出《棚仔故事》。

主持簡介

陳浩倫
紀錄/劇情電影導演、電影監製、電影及錄像藝術教師

生於1983年,2007年畢業於嶺南大學後到香港電台電視部任職新聞節目編導。 2010年開始電影創作,專注拍攝城市基層勞動階層及新界農村電影題材。2013年開始參與錄像藝術教育,曾走訪劏房戶、婦女、外籍家傭及基層學童社區開班及策展為弱勢充權,獲頒授香港藝術發展局2015年度電影界別藝術新秀獎,13年開始任職香港兆基創意書院「電影及錄像藝術科」 統籌兼全職導師至今。陳浩倫希望草根社群能參與電影創作發聲,並策展有關放映及討論活動,過去曾參與籌辦兩屆影意志的《草根電影拍攝計劃》、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的《斗室生輝》錄像展,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掌握錄像媒介創作與發佈,讓社會達至更平等和民主。

放映簡介

李維怡與學員一系列短片

短片將分享「草根影像」的各種可能性。時間所限,今次簡介其中三種:
一、舊區更新電視台:參與式紀錄片與基層運動的交流。由短片匯流成長片,再由長片帶出其他參與和創作。過程中,影片如何作為一種禮物在社區中流轉?
二、 「未存在的故鄉」系列:以議題主打的「散文電影」,如何成為一系列草根影像工作坊的起點,再成為觀眾與創作者/被拍者互相看見的「真人圖書館」?
三、影行者各成員,在與不同的草根人民相見相處相知的過程中,有感而發的作品。

《棚仔故事》

香港|2016 |30 分鐘 |彩色|粵語對白,中英文字幕
《棚仔故事》為首部紀錄片。「棚仔」抗爭始於2015年10月,因政府沒有向欽州街布市場(俗稱「棚仔」)中經營的布販進行足夠咨詢的情況下,進行迫遷以建200個居屋單位。手持攝錄機參與棚仔運動,過程中不斷游走於「旁觀」與「介入」的拍攝方式,不斷反思與質疑個人和運動之關係。亦不斷反問自己,能否走多一步?與布販們走過一年半的時間,共同成長。透過不斷實踐去探索紀錄的各樣可能,希望借助攝影機的力量推動運動的發展。